奧運的反思
每四年一次的奧運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是與有榮焉的榮耀?是遠在天邊的祭典?還是簽賭的好材料XD?
哈,說真的
對我來說那更像是那種全球一起參與的大拜拜
熱熱鬧鬧但與我無關
在中國
每逢奧運大多數會出現兩種反思的聲音
一是我們為什麼要把大錢砸在派運動員參與奧運上?
把這些錢拿來推廣全民健身豈不是更好?
二是那些奧運基本都是歐美貴族在玩的遊戲呀
我們又不是那些歐美貴族
幹嘛要花國家的錢去湊熱鬧呢?
萬維鋼老師說
是與有榮焉的榮耀?是遠在天邊的祭典?還是簽賭的好材料XD?
哈,說真的
對我來說那更像是那種全球一起參與的大拜拜
熱熱鬧鬧但與我無關
在中國
每逢奧運大多數會出現兩種反思的聲音
一是我們為什麼要把大錢砸在派運動員參與奧運上?
把這些錢拿來推廣全民健身豈不是更好?
二是那些奧運基本都是歐美貴族在玩的遊戲呀
我們又不是那些歐美貴族
幹嘛要花國家的錢去湊熱鬧呢?
萬維鋼老師說
奧運的精神
紐約客曾發表一篇文章《Doping and an Olympic Crisis of Idealism》(興奮劑與奧林匹克理想注意危機)
其中非常好的分析了奧運精神的演變
你知道奧運創辦人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為什麼要辦奧運嗎?
是為了搞競爭、是為了選拔冠軍、是為了讓人找到贏的感覺
因為他作為一個法國男爵
覺得法國青年精神太軟弱了
想激發他們的競爭野性和取勝慾望才會辦奧運的
其中非常好的分析了奧運精神的演變
你知道奧運創辦人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為什麼要辦奧運嗎?
是為了搞競爭、是為了選拔冠軍、是為了讓人找到贏的感覺
因為他作為一個法國男爵
覺得法國青年精神太軟弱了
想激發他們的競爭野性和取勝慾望才會辦奧運的
參加比賽就是為了贏
在贏的過程中、在成為冠軍的那個訓練中
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性格氣質
這種氣質不是公園運動的“參與”氣質
也不是高爾夫球的“休閒”氣質
而是那種拚命爭勝的冠軍氣質
在贏的過程中、在成為冠軍的那個訓練中
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性格氣質
這種氣質不是公園運動的“參與”氣質
也不是高爾夫球的“休閒”氣質
而是那種拚命爭勝的冠軍氣質
但是要贏得漂亮
所以顧拜旦才會說:「The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 the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the essen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to have fought well.」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重在參與」
但我們也是最常把這精神的順序給弄反
顧拜旦的初衷是你必須先是要來贏的
再來才是贏得漂亮,展現運動家精神
這種精神比贏還重要
可是大多數的資料、文字、影片都跟我們講「重在參與」就好
讓我們很容易忽略的第一個精神“參加比賽就是要贏”
那我們來參加奧運幹什麼?
去公園跑跑步不就可以參與了嗎?
參與,是參與爭勝,不是參與鍛鍊身體的
整個奧運會根本上就是在強調一種純潔的爭勝精神
可是
由於電視普及的緣故
使得關注奧運的人越來越多
奧運也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好滿足大眾的需求
這時候再回頭看當初的奧運精神
會發現
由於奧運吸引到的金錢越來越多
很容易使得純潔的爭勝精神受到影響
但由始至終,奧運會最本質的精神還是沒變
那就是“贏”
所以顧拜旦才會說:「The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 the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the essen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to have fought well.」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重在參與」
但我們也是最常把這精神的順序給弄反
顧拜旦的初衷是你必須先是要來贏的
再來才是贏得漂亮,展現運動家精神
這種精神比贏還重要
可是大多數的資料、文字、影片都跟我們講「重在參與」就好
讓我們很容易忽略的第一個精神“參加比賽就是要贏”
那我們來參加奧運幹什麼?
去公園跑跑步不就可以參與了嗎?
參與,是參與爭勝,不是參與鍛鍊身體的
整個奧運會根本上就是在強調一種純潔的爭勝精神
可是
由於電視普及的緣故
使得關注奧運的人越來越多
奧運也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好滿足大眾的需求
這時候再回頭看當初的奧運精神
會發現
由於奧運吸引到的金錢越來越多
很容易使得純潔的爭勝精神受到影響
但由始至終,奧運會最本質的精神還是沒變
那就是“贏”
萬維鋼老師評論
萬維鋼老師說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從根本就是兩種不一樣的東西
不能混為一談
甚至要歸兩個不同部門、從不同管道拿錢推廣才是
另外,我們可以從這篇文章中思考到一個道理:
「不管你的初衷是什麼,這東西一但發展壯大起來,牽扯到巨大利益,這個初中就肯定無法保全了。」
奧運就是因為商業化的緣故
使得“贏得漂亮”的精神越來越難以維持了
但我們又能怎麼辦呢?
紐約客裡的文章只講到有這麼一回事
也沒有提供解決辦法
不管你喜不喜歡
這或許就是所有初衷商業化後的結果吧
不能混為一談
甚至要歸兩個不同部門、從不同管道拿錢推廣才是
另外,我們可以從這篇文章中思考到一個道理:
「不管你的初衷是什麼,這東西一但發展壯大起來,牽扯到巨大利益,這個初中就肯定無法保全了。」
奧運就是因為商業化的緣故
使得“贏得漂亮”的精神越來越難以維持了
但我們又能怎麼辦呢?
紐約客裡的文章只講到有這麼一回事
也沒有提供解決辦法
不管你喜不喜歡
這或許就是所有初衷商業化後的結果吧
我的延伸想法
哈,我是個商人、生意人
說真的商業化對我來說反而是個機會
對於奧運邁向商業化的里程碑
我認為是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
也是我最喜歡的商業故事之一
奧運從1894年開始舉辦
可是從1894~1984整整有90年時間的奧運都是在賠本經營的
甚至有些國家還因為舉辦奧運消耗的國力太大
導致國家之後的經濟還要他國援助的狀況
但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在商業奇才彼得·尤伯羅思(Peter Victor Ueberroth)的領導下
沒有拿任何一毛政府補助
通過門票、電視轉播、廣告、企業贊助、利用大學宿舍、招募無薪志願者等方式增加收入、降低成本
使得奧運會最終贏利2.5億美元
扭轉了之前奧運會始終虧損
導致沒有城市願意申辦的窘境
而他所創造的商業模式使得後面的奧運更是越辦越好
從大方向來說
我認為國家、奧運、選手、觀眾都因為商業化可以各取所需
滿足各自的需求
不也是一個多贏局面嗎?
說真的商業化對我來說反而是個機會
對於奧運邁向商業化的里程碑
我認為是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
也是我最喜歡的商業故事之一
奧運從1894年開始舉辦
可是從1894~1984整整有90年時間的奧運都是在賠本經營的
甚至有些國家還因為舉辦奧運消耗的國力太大
導致國家之後的經濟還要他國援助的狀況
但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在商業奇才彼得·尤伯羅思(Peter Victor Ueberroth)的領導下
沒有拿任何一毛政府補助
通過門票、電視轉播、廣告、企業贊助、利用大學宿舍、招募無薪志願者等方式增加收入、降低成本
使得奧運會最終贏利2.5億美元
扭轉了之前奧運會始終虧損
導致沒有城市願意申辦的窘境
而他所創造的商業模式使得後面的奧運更是越辦越好
從大方向來說
我認為國家、奧運、選手、觀眾都因為商業化可以各取所需
滿足各自的需求
不也是一個多贏局面嗎?
您的筆記幫助很大~期待繼續喔!謝謝~
回覆刪除